口腔毛滴虫病

口腔毛滴虫病

概述:口腔毛滴虫病是由口腔毛滴虫寄生在口腔、齿垢,及齿的龋洞内,可引起咳嗽、咳痰临床症状,故又称口腔毛滴虫病。一般认为与口腔疾患无直接关系,但可下延引起支气管炎和肺部感染,主要症状为咳嗽、咳痰,在黄色和血色痰或胸水中均可检出虫体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分布甚广,感染率:我国上海为59.1%,杭州37.41%,四川南充8%;马来西亚为32%;德国4%~53.4%;美国16.5%~30.6%;英国10%;有口腔疾患者本虫感染率较高,而无口腔疾患者中,本虫感染则相当罕见。

病因

病因:口腔毛滴虫在形态上变化较大,典型者为椭圆形或卵圆形,大小7.1(4~13)μm×4.7(2~9)μm。前鞭毛四根分为两组,每组两根鞭毛长度几乎相等。而两组的鞭毛则略有不同。波动膜和基染色体较虫体长度为短。轴柱纤细纵贯虫体从后端伸出体外,无后鞭毛(图1)。本虫只有滋养体形态,寄生在口腔、齿垢及齿的龋洞内,以纵二分裂繁殖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口腔毛滴虫寄生于口腔、齿垢及齿的蛀穴中,常同时伴有大量梭状杆菌及螺旋体寄生,一般认为与口腔疾病无直接关系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口腔毛滴虫病一般常与脓性牙龈炎,同是存在主要症状为咳嗽、咳痰,在黄色或血色痰中查获出体亦有胸水中检出大量出体的报道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可并发支气管炎和肺部感染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口腔毛滴虫炎可用镜检或培养。本易于培养,检出率也高。常用Noguchi及Ohira二氏腹水培养基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

诊断

诊断:
    1.根据病史或临床咳嗽、咳痰等症状。
    2.在黄色和血色痰中查找出体即可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病须与上感,支气管肺部感染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治疗药物仍以甲硝唑为首选。

预后

预后:一般预后良好。

预防

预防: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措施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,积极治疗龋齿、牙龈炎、牙周炎等口腔疾患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